欢迎进入麦迪格眼科医疗机构!

视光中心 专家团队 联系我们

7*24小时咨询热线 400-658-6616

科普知识

咨询热线

400-658-6616

公司电话

400-658-6616

总部地址

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绿地普利中心30层

多维度近视防控与基础研究

发布时间:2023-08-07
分享到:

BrightChina会议第二天,正式拉开学术盛宴帷幕。会场1主要包含近视预防、监测建档、发病机制和人工智能四个主题的学术交流。


预防先行:影响因素与新方法


悉尼科技大学的Kathryn Rose教授讲述了在疫情期间近视问题的加剧以及从中学到的教训,呼吁公众重视视力健康,科学防控。通过批判性审读文献,Rose教授重点报告了新冠疫情期间用眼行为的变化和近视率变化,并分析了这些研究的论证过程。最后指出,疫情期间近距离用眼时长和电子产品时长都显著增长,但,由于多数研究都是横断面分析或非散瞳验光,所以近视率的变化还缺乏可靠的研究证据。


毕宏生教授从儿童近视防控角度出发,报告了“儿童青少年近视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及关键技术”,指出中西医结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优势互补,既是中国特色,又具有学术和技术优势。毕教授指出将中西医结合医学科技创新成果运用到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领域,是祖国医学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实践。


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Jason Yam教授围绕他们团队开展的低浓度阿托品系列研究(LAMP研究),分别从研究背景、研究设计、研究结果和解读等角度系统阐述了阿托品治疗近面临的未知和已知。Yam教授强调,阿托品治疗效果主要体现在可以控制眼轴生长,与年龄和浓度相关。Yam教授的精彩报告深入浅出的剖析了阿托品用于近视防控的临床实践应用。


跬步千里:监测建档与体系模式


许迅教授为观众们介绍了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在多年耕耘下所构建的高质量近视防治体系。在多方协同的近视综合防控体系中,实施户外活动干预、屈光建档、眼底筛查、高度近视重点管理等措施实现了一级、二级、三级,三位一体的预防管理模式。并通过健康宣教、人才培训培养为近视防控事业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贾净教授为我们介绍了武汉市中小学生近视防控模式的发展和经验。多年以来,武汉学生近视防控工作实现了从查病治病、综合防治到健康管理的三步走。在政府的主导下,通过战略前移,构建了集健康教育、监测预警、综合干预、动态管理于一体的视力管理体系,并结合先进技术,为学生视力保驾护航。


宋胜仿教授基于区级层面近视防控的要求和特点,报告了重庆市永川区近视防控的经验。宋教授从实施科学角度,重点介绍了近视防控措施如何做到扎实落地,强调了政府支持、多部门联动的重要性。


张丰菊教授为观众们展示了FS-LASIK和SMILE屈光手术后5年的数据,肯定了其对于改善视觉效果安全有效且稳定性良好,但需要重视患者的长期视觉质量。同时,也强调了对于高度近视患者应重点关注屈光回退等问题,并定期监测及时预警眼底损伤。


李丽华教授围绕近视发生发展规律阐述了近视管理需要分级分类管理,覆盖了未近视、近视前期、已近视、高度近视和合并症,强调近视防控需要打组合拳,必须要基于各种防控技术的优势、不足、适用人群等进行个性化搭配才能发挥最好的效果。


一探究竟:发病机制与基因研究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Chingyu Cheng(程景煜)教授教授为观众们介绍了后GWAS时代的近视遗传病学。GWAS是一种在遗传学领域广泛使用的研究方法,用于发现遗传变异与特定性状或疾病之间的关联。在后GWAS时代中,人们更加关注如何将遗传信息与生物性状以及临床研究相对应。更精准的基因筛选和验证方法有助于发现近视的易感基因,而通过PRS等手段可以利用GWAS结果对近视进行预测。


陈浩教授从儿童青少年近视的角度出发,探究光干预屈光发育的可能机制,详细介绍了近视的光学机制学说和干预措施,研究发现微透镜设计近视防控功能镜对近视发展具有延缓作用。


周翔天教授为观众们介绍了近视巩膜缺氧学说。随着对于近视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其已从光学机制过渡至生物学机制。视网膜多巴胺内稳态的失调引起脉络膜变薄,血流量减少,导致巩膜缺氧并引发近视。基于巩膜缺氧学说,脉络膜厚度和脉络膜血流可作为评价近视的快速指标,有望实现向临床评估的转化。


李莉教授重点介绍了由其开展的早发性高度近视儿童遗传家系研究,扩充了早发性高度近视儿童致病的候选基因,发现候选基因与遗传性视网膜病变在遗传上密切相关,以及候选基因可能是遗传性视网膜疾病或者儿童其他系统性疾病的早期特征,未来进一步研究指明方向。


于晓光教授介绍了高度近视基因大数据研究。高度近视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发掘高度近视相关的易感基因成为了近视精准防控和治疗的关键步骤。谱希基因建立了全球首个万人中国人群高度近视队列,以鉴定高度近视易感基因。早期基因检测和致病变体筛查对于极高度近视儿童有重要意义。


潘臣炜教授重点介绍了目前代谢组学在眼病中的研究进展和相关成果,探究使用组学方法对高度近视和儿童青少年近视进行研究,建立近视预测模型并进行评估验证,以及指明了近视组学研究中需注意的问题。


郭大东教授为观众们介绍了一种microRNA,miR-138-5p对于实验性近视的影响。研究发现负透镜诱导可导致模型动物轴性近视,并致HIF-1α 信号通路活化,而玻璃体腔注射miR-138-5p可有效抑制 HIF-1α 信号通路,并通过降低纤维化相关分子的表达,控制眼轴增长,改善脉络膜组织微环境。为近视防控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如虎添翼:人工智能与大数据


近视问题一直是困扰着全球范围内广大群众的健康难题,张铭志教授在他的演讲中强调了大数据在近视防控中的作用。大数据平台要求可管控、可追溯、可预警,能够实现智能化管理,进行多维度分析。全面深入地了解近视的形成规律,从而为制定更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并指导干预。


张文芳教授重点介绍了医院眼科专科信息化平台建设情况,如何使用OPERA-EMR和OPEAR-PACS系统助力眼科信息化建设,以及使用EMR和PACS系统进行临床诊疗大数据应用,有效优化了眼科诊疗流程和提高了诊疗质量。


李莉教授介绍了早发性高度近视儿童遗传家系研究的成果。该研究强调了眼底影像的量化分析的重要性,如豹纹状密度和近视萎缩弧宽度等。其为建立儿童近视健康档案开辟了新的方向,为长期监测随访和建立全国儿童近视大数据中心提供了可能。


吴西西教授重点介绍了信息化平台在0-6岁儿童眼保健检查7-18岁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中的作用,并分享了广西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0-6岁眼健康平台使用案例,发现都安0-6各年龄段的近视率和视力不良率,基本都低于河池市的整体水平。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THAM Yih Chung(覃宇宗)教授讲述了大型语言模型在眼科领域中的前景,研究对比了ChatGPT-3.5、ChatGPT-4.0、Google Bard和眼科专家在回答近视护理相关问题的表现,发现大型语言模型在问答方面表现优异,但改进能力欠佳。覃教授还提醒大型语言模型在专业领域应用时需要严谨评估。相信大型语言模型将在未来的近视领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更多人带来视力健康的福音。


盛斌教授从ChatGPT出发,思考人工智能如何应用于医学图像分析,介绍了通过建立预训练大模型对深度近视黄斑病变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其发生和发展以及进行个性化的预测,从而有利于深度近视黄斑病变早期筛查和诊疗。


何鲜桂教授的演讲聚焦智能技术的前沿研发和应用,着重介绍了上海眼病防治中心近视防控智能化的成果和经验。随着技术的进步,上海筛查模式已更新至数字化转型和可视化应用时代。依靠APP眼健康平台和机构化电子病历实现近视筛查智能化;依靠智能腕表/手环、智能护眼灯和大数据平台实现近视干预智能化。智能技术为优化近视干预工作效果和效率提供了突破口。

Copyright 2013-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麦迪格眼科医院集团 版权所有 鲁ICP备19010378号-2  公安备案号:37010102001531

全国客服电话:400-658-6616

京械广审(文)第220801-02783号 

服务热线

400-658-6616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