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麦迪格眼科医疗机构!

视光中心 专家团队 联系我们

7*24小时咨询热线 400-658-6616

科普知识

咨询热线

400-658-6616

公司电话

400-658-6616

总部地址

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绿地普利中心30层

近视管理成热点

发布时间:2023-08-08
分享到:

2023年8月2日,2023 Bright China明眸中国近视防控大会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正式开幕。


大会翌日,精彩继续。会场二以临床研究与应用为主题,分为角膜塑形镜、离焦镜、高水平发表方法学等板块。


临床研究与应用1


版块以角膜塑形镜干预研究为主要内容。


王凯教授以周边离焦理论开场,向大家介绍了近视防控相关理论。他认为,离焦理论存在不完备性,近视控制理论需要统一。此外,王教授分享了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的原理和现代发展方向,并向大家介绍了第三代近视控制镜片——光学离焦镜片控制近视的效果。王凯教授提醒大家要重视低龄近视患者,把握及时更换镜片设计和近视控制策略的重要性。


姜珺教授分享了其团队在探索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过程中脉络膜血流的变化及其对预测近视控制效果的潜在作用方面的工作成果,发现佩戴角膜塑形镜1个月可以使脉络膜血流和厚度增加,这种早期变化联合脉络膜血管指数与儿童年龄、性别可以较好地预测长期近视控制效果,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好地实施近视管理策略。


冯云教授从干眼出发,介绍了干眼对角膜的影响,随后分享了稳定泪膜的重要性,其对视觉质量和视觉功能至关重要,比如会影响高阶像差、对比度敏感性等;继而指出泪膜影响因素在近视防控过程中广泛存在,通过直接和间接证据说明了泪膜缺陷会导致视觉功能障碍从而导致近视的发生。


梅颖院长分享了角膜塑形镜定制离焦的方法。他提出为什么要定制离焦,为什么增加离焦量等问题,并解释到,定制离焦可以增加近视性离焦的面积,角膜塑形后离焦量越大,近视控制效果越好。此外,他介绍了几种增加离焦量的方法,包括增加镜下泪液间隙、增加JF、光学区非球设计、缩小光学区等。


朱梦钧教授介绍了其团队在探索佩戴角膜塑形镜与角膜生物力学参数变化方面的研究结果,她指出大部分角膜生物力学参数在佩戴角膜塑形镜后短期内会发生明显但有限的变化,但长期维持稳定,基线角膜最大形变幅度(DA)、年龄和眼轴的联合指标可以用于预测2年内角膜塑形镜使用者的近视控制效果,从而帮助临床医生做出有效决策。


陈志教授首先阐述了屈光状态多是由视网膜离焦引起,目前控制离焦的方式有多种对于其控制效果,陈教授指出改变离焦量越大,控制效果越好;随后针对角膜塑形镜使用过程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解答,如治疗区大小对控制的影响,离焦环/光学区多小才有效,随后分享了塑形治疗非球面性和眼轴生长有明显的相关性。


研究助推:高水平发表方法学


版块以当前临床研究需要为导向,重点介绍高水平发表方法学。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的尹卫靖总编分享了如何正确选择医学论文涉及的临床研究设计类型,并强调了正确选择临床研究设计方法的必要性。尹部长介绍,研究设计要严格把握PICO原则,即研究对象(P)、方法(I)、对照(C)和效应指标(O)。根据研究目的、研究指标以及研究分组等选择正确的研究设计,按照受试者是否接受干预,研究对象是否随机分配等可以选择临床试验研究或观察性研究。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的李红影社长为我们简要介绍了《中国学校卫生》的基本构成、发展与投稿情况,指出学生近视是重点报道内容,期刊围绕近视主题展开多种形式征文与展示,包括专栏深入报道、专家单篇约稿、重点选题计划等,并希望未来有更多近视相关文章参与投稿。


潘臣炜教授从临床与科研的关系及意义引入,针对年轻医生科研起步可能遇到的困难,分享了临床眼科医生低成本发表sci的具体策略,包括孟德尔随机化,系统综述、meta分析、伞状综述,利用大数据与公共数据库,搭载现有研究,以及使用国际公认量表五项内容。


席波教授基于自己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分享了利用公共数据库开展研究的经验。席教授介绍了《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和《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库的数据结构、规模和更新频率,获取方式,使用情况,以及借助该公开数据库发表的高被引文章等。此外,席教授还分享了针对该数据库的研究设计思路和方法。


张健教授对眼科临床分析采用的眼别入手,对目前已发表的文章中用单眼还是双眼的情况进行了回顾,分享了试验设计眼病数据的收集经验,设计前考虑好以人为单位还是以眼为单位,两只眼是否相关等问题,并对双眼分析样本量计算方法进行了介绍,以避免在数据的处理过程的中浪费。


梁小华研究员首先为大家介绍了重复测量的定义和指标,设计原则,数据特征,分析方法等,并解释了如何构建重复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混合线性模型用于分析重复测量数据的优点和应用范围。此外,梁教授基于重庆儿童青少年健康队列和利用该队列发表的文章,分享了重复测量设计的实际应用场景和经验。


临床研究与应用2


版块涉及离焦镜、多焦软镜等当前近视防控领域适宜新技术研究。


角膜塑形镜佩戴后的角膜存在有规律的表面像差,尤其是散光像差,那同心环带微柱镜技术对近视干预的效果如何呢?毛欣杰教授分享了环带微柱镜在近视防控中的发展和应用,并通过几篇已发表的相关临床研究对环带微柱镜的近视干预作了详细的阐述。毛教授指出,离焦只是实现近视控制的手段之一,高阶像差是近视控制的更关键的因素,往前可以兼容离焦理论,并可对多种证实有效的手段作出合理解释。


李岩教授为我们介绍了其团队探究离焦镜片预防及控制近视效果的真实世界研究,短期临床数据结果显示不同离焦框架眼镜品牌效果各有差异,其中以奥拉的近视防控程度最为显著,在不同屈光度组别人群中,远视储备量不足亚组的控制效果最佳。


蓝卫忠教授首先分析了临床试验与实际临床的差异,提出真实世界研究的必要性,并对一项大型探究DIMS离焦镜片控制近视效果的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进行了报告,研究证实了DIMS镜片对中国青少年(尤其年龄较小、近视程度较低者)的近视防控效果,但较RCT结果偏弱,故强调应在RCT基础上重视真实世界研究,并注意其样本量以及代表性。


余继锋教授介绍了软性隐形眼镜的发展历史,离焦软镜的优缺点、禁忌症,以及目前常用的品牌等。关于佩戴时长,余教授介绍,每日佩戴时间越长,近视控制效果越好。患者可以从适配条件,使用习惯,以及环境场景三个方面做出合适的选择。最后,余教授认为,软镜可以有效控制近视发展,且操作简单易行、卫生安全,没有年龄限制。干眼、异物感、视觉质量是佩戴软镜常见的问题。


角膜塑形镜的护理液可能造成耐消毒剂基因细菌的增加,引起眼内菌群变化,针对该临床问题,石广森教授简要阐述了相关研究结果,发现QAC基因的存在会大大增加葡萄球菌对硬性隐形眼镜护理液的抗性,而佩戴角膜塑形镜者携带QAC基因的菌株明显较多,可能增加儿童眼部感染的潜在风险,故更多新型消毒药水值得进一步研发。


孙伟教授首先对正视化的年龄和人群进行了介绍,将正视化总结为眼轴增长、角膜平坦化和晶体屈光力下降的平衡发展,并对这些参数进行了详细描述与分享,及这些参数对近视的影响,指出近视的发生是角膜、孙伟教授对正视化和近视儿童的眼球生物学参数变化分别进行了描述,将正视化总结为眼轴增长、角膜平坦化和晶体屈光力下降的平衡发展,而近视的发生则是角膜、晶状体和眼轴三者的发育动态平衡被打破的结果。


姜珺教授从近视及近视防控现状,多焦软镜防控近视的机制及设计,多焦软镜的临床有效性,适应症和禁忌症,验配流程和注意事项等方面,对《应用于近视控制的多焦软镜验配专家共识(2023)》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姜珺教授介绍到,多焦软镜对近视屈光度及眼轴增长具有延缓作用,周边近视性离焦可能抑制眼轴增长。多焦软镜适用于有近视控制需求且符合软镜配戴要求的患者,对镜片材料或护理系统过敏者,生活环境差的人群不建议佩戴该软镜。


保金华教授为我们介绍了近视筛查与HAL镜片4年临床试验的研究设计、方法与结果,4年临床试验数据显示,儿童佩戴传统单光镜4年内近视进展会减缓但不停止,而高非球微透镜设计镜片(HAL)能有效减缓儿童近视进展和眼轴增长。

Copyright 2013-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麦迪格眼科医院集团 版权所有 鲁ICP备19010378号-2  公安备案号:37010102001531

全国客服电话:400-658-6616

京械广审(文)第220801-02783号 

服务热线

400-658-6616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