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658-6616
干眼,是目前人们比较常见的一种眼健康问题,尤其是长时间对着电脑工作的上班族,干眼症问题更为严重。在日常当中,干眼症不仅会影响近视手术,增加术后不适感,而且还会增加角膜塑形镜配戴不适及降低戴镜效果。
有人认为,空气中的颗粒物和臭氧会增加干眼症的风险,尤其是高纬度寒冷地区——中国东北,作为重工业基地、集中供热区和秸秆露天燃烧区增加了空气污染的复杂性,可能会加剧干眼症。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东北高纬度寒冷地区城市,大气污染物和气象条件对干眼的影响研究。
基于此,近日,来自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眼科陆成伟团队和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陈卫卫团队,继大气污染、气候变化与过敏性结膜炎跨学科交叉重点研究成果突破后,再次开展的中国寒区环境下的干眼交叉研究。该成果以“Impacts of air pollution and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on dry eye disease among residents in a northeastern Chinese metropolis: A six-year crossover study in a cold region”为题发表在Nature旗下期刊 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中科院分区1区Top期刊,影响因子: 20.26)
作者收集和分析了中国东北核心城市(长春)近6年的干眼患病率门诊数据、空气污染数据和气象数据,采用综合统计方法(相关性、回归和机器学习),研究首次阐明东北寒区大气污染物和气候因子对干眼的定量关联,以及潜在影响机制,这将有助于更合理分配紧张的资源,用于控制和预防疾病健康。
研究发现,在东北寒区,DED 的发生频率在3月和4月较高,其次是1月、8月和10月。从单因素角度讲,空气污染物(PM10, O3, CO)和气象因子(气温:AT;气压:AP;风速:WS)与干眼呈正相关,表明这些因素可以促进干眼发病。从多因素角度讲,空气污染物(PM10, NO2)和气象参数(AT, AP)协同影响 DED的程度最强。研究首次探讨了大气颗粒物化学组分与 DED 的关系,提出了中国东北地区影响DED的潜在排放源(即沙尘、扬尘和臭氧前体物等),以及强调协同减缓政策(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的重要性。然而,随着今年区域沙尘事件的频发,未来干眼的发病率可能会逐渐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