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658-6616
2023明眸中国近视防控大会暨国际近视研讨会第二天,与会专家教授就高度近视与并发症、光与近视、眼视光专业技术、多维施策近视防控发表意见。
魏文斌教授为大家分享了他在病理性近视动物模型中的研究工作,包括模型的构建以及近视发生机制的探索过程。魏教授介绍,在近视豚鼠模型中,微观结构发生了改变,眼轴延长导致巩膜、脉络膜和视网膜变薄;豚鼠近视模型与人近视眼在微观结构上具有高度相似性。
周行涛教授分享了其团队开展的一项高度近视/病理性近视认知调查报告。调查发现,门诊就诊患者10%为高度近视,其中22.45%为病理性近视;大多数参与调研的高度近视患者同时合并有其他眼部疾病;医护对患者教育的力度不足。周教授认为,成年人近视矫治的社会需求与压力是近视眼医生的职责,病理性近视的患教工作在于权威专业性、高效性及强针对性,多学科合作诊疗势在必行。
柯碧莲教授分享了高度近视脉络膜的相关研究。她介绍道,脉络膜血流减少导致的巩膜缺氧是诱导近视进展的重要机制。高度近视脉络膜厚度及血流灌注均减少,高度近视脉络膜形态和血流的变化与眼轴长度相关。高度近视三维CVI呈现区域差异,三维CVI的血流评估有助于深入了解高度近视的脉络膜特征。
戴锦晖教授首先介绍了巩膜的组织结构、组成成分和生物力学特征,概述了近视中巩膜变化可能涉及的细胞、蛋白、信号通路与机制学说;接下来戴教授简要汇报了课题组目前的研究结果,发现在530nm单色光照模型中,视黄酸通过介导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巩膜重塑,发生近视。
樊莹教授分享了上海成年人高度近视黄斑病变队列研究,包括标准化数据库的建立以及基于该队列开展的多项研究的成果。樊教授介绍道,近视性黄斑病变(MM)是年龄、眼轴相关性病变,40岁以上高度近视是MM筛查的高危人群,PPA面积与中心凹脉络膜厚度可作为MM分级诊断的重要参数。
钟华教授主要从近视眼和青光眼之间的联系、近视眼导致青光眼的机制、高度近视在青光眼治疗中带来的挑战、高度近视和青光眼的诊断等方面,为大家介绍了高度近视和青光眼的相关研究。
林浩添教授从近视防控的现状与挑战引入,介绍了大数据在近视防控中的应用,以绿化数据为例讲述了不同工程设施设备如何完成环境信息的采集,通过算法进行客观精准的量化,从而实现近视相关环境因素的高质量分析。
遗传、环境以及行为的交互作用导致近视的发生和进展,但目前为止,近视的发病机理尚不明确。钟兴武教授基于恒河猴光学离焦近视模型,为大家介绍了户外自然光防控近视的相关研究进展。PRK及SMILE均可对恒河猴成功进行光学离焦造模,后者更有优势。增加持续或间歇的户外自然光暴露可延缓近视的发生发展。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蔡建奇主任从光健康展开,为我们介绍了他的团队在人眼视觉系统的光生物效应领域做的多方面研究结果,蔡主任简述了红蓝光对眼结构与视功能造成的影响,由此强调构建健康光谱模型、设计面向人体健康的精准化光谱的重要意义。
人造光源的哪些特征会影响眼球屈光发育呢?李光宇教授分享了光谱组成在屈光发育中的作用。他指出,光源的亮度、频闪、色温、光谱组成等均会对屈光发育产生影响。可能的机制是由于眼屈光介质对不同波长光的折射程度不同,会在眼轴上形成色像差,视觉中枢错误认为眼球处于眼轴过长/过短状态,进而发出调控信号减缓/促进眼轴生长,导致眼呈现出远视/近视性屈光改变。
王小娟教授介绍了她的团队关于不同功率低强度红光控制儿童近视进展的研究,研究发现三种功率(0.37mW、0.6mW和1.20mW)的红光均能有效延缓近视进展,相对较高功率(1.20mW)的低强度红光在控制屈光度进展和眼轴增长方面效果更加显著。
李仕明教授从光及光节律角度切入,介绍了眼屈光发育和近视的形成。他提出,户外活动和睡眠是近视的重要保护因素,户外活动持续1年可使3年近视率下降18.8%。此外,李教授通过动物模型研究得出光照强度在眼球屈光发育和近视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可能是非线性的。
刘陇黔教授从双眼视功能切入,介绍了其与近视防控的关系。双眼视评估是近视防控的三大基石之一,对可能发生近视的儿童患者具有预警作用,可根据双眼视状况选择近视控制方案。此外,刘教授介绍了可能发生近视的儿童患者调节和双眼视危险因素,以及缓解近视发生的有效措施等。
杨晓教授认为目前近视形式严峻,防控及早干预十分关键,药物控制和光学干预是现有两大主力。为探究最佳干预模式,杨教授与其团队开展了为期两年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比较了角膜塑形镜+阿托品联合治疗与两者分别单一治疗的近视控制效果,发现联合治疗优于单一治疗,且年龄效应可能对疗效产生一定影响。
角膜塑形镜是临床上较常使用的减缓近视进展的手段。宋红欣教授为大家一一介绍了角膜地形图的几种模式和图中不同数据代表的意义,角膜地形图的测量和显示标尺的调整,验配前角膜地形图的测量事项,角膜塑形镜的选择和适配评估,以及选择VST设计镜片的原则等角膜塑形镜验配基础,并对特定的病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杜蓓教授介绍了她的团队开展的针对天津市6-14岁儿童青少年的3年期真实世界研究,分析了不同屈光状态儿童的眼生物学参数变化,并通过多因素分析预测儿童屈光进展情况,从而实现近视的早预判、早防控。
张春南教授分享了泪膜挤压力与角膜塑形效果和定位的关联。他向大家介绍,通过改变塑形区最高与最低泪液层落差、减少顶间隙,以及改变BC与RC街接角度,可以增效泪膜压力以达到塑形效果。最后他强度,塑形的精准性还需要进步,理论上的镜片设计明确了,泪膜力学也在慢慢解开,但两者1+1≠2。
汤双琪主任对角膜塑形镜集采进行了初解读,汤教授首先围绕“数量”“周期”“区域”三个关键词回顾了角膜塑形镜集采过程,从试点、推行与医保三方面推测了角塑集采的发展方向,并思考了医院、视光中心和患者家长可能受到的影响,期待未来实现共赢。
阚秋霞教授从安全性和有效性两个方面谈精准近视防控目标。阚教授介绍,传统角膜塑形镜在临床应用中存在验配技术参差不齐,无法精准把握安全性和有效性。通过定制离焦,增强入瞳区离焦量,光学区渐变,以达到提升近视防控效果,做到精准防控。阚教授认为,高透氧材料和创新设计是把握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切入点。
董彬教授首先概述了中国标准的法律层级与分类,提到了国内较为严峻的近视形势,然后为我们简要介绍了包括教学环境、教学用具、教育过程、视力检查、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在内的近视防控相关学校卫生标准,指出标准化极大地助力了学生近视防控。
周意主任为我们解释了赋能理论的定义,提出多维赋能护理“尊重个体差异、培养自主性、提供支持和引导、培养能力和建立信任关系”的五个关键点,并介绍其团队开展的探索基于赋能理论的护理模式对近视儿童主要照顾者影响的研究,发现赋能护理可以有效提高照顾者的照顾能力。
新疆经济欠发达,教育条件相对差,日照时间长,近视患病率应该低,但新疆地区儿童青少年近视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的系统性、规模性研究尚未见报道。基于该背景,易湘龙教授为大家分享了一项新疆地区儿童青少年近视流行病学调查。易教授介绍,汉族学生近视患病率高于全国,维族学生近视患病率逐年大幅增加,新疆地区近视防控形式不容乐观。此外,易教授还分享了新疆汉族和维族学生近视防控的不同要点。
陶舒曼教授首先从光暴露与昼夜节律引入,简要介绍了昼夜节律的生理机制、模式与节律紊乱的测量指标,并概述了昼夜节律紊乱与近视的关系,最后介绍其团队基于出生队列开展的探讨昼夜节律紊乱与近视关联的研究,从全生命历程视角识别近视危险因素。
胡柯教授通过对比2019年重庆市儿童青少年近视情况,调查和评估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儿童青少年近视发展的影响。胡教授介绍,相较2019年,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儿童青少年近视率明显增加;儿童青少年近视进展与遗传因素以及当地经济情况等密切相关。胡教授建议,要把握具有时间和空间特征的近视发生发展规律,制定贴合发病规律的近视防控策略,建立客观的近视防控效应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