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658-6616
近视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已经影响了全球近34%的人口。近视发展的过程中,眼轴的增长大大增加了在晚年发生危及视力的并发症的风险。因此,适当的干预延缓眼轴的增长至关重要。角膜塑形术是延缓眼轴增长的重要方式,但是接受治疗后,仍有部分儿童眼轴增长较大。由于对治疗效果的评估通常需要一年的时间,会阻碍有效的近视防控措施的及时启动,所以一种能预测眼轴增长情况的方法十分重要。国内团队利用全眼OCT对接受角膜塑形术1个月的近视儿童的脉络膜进行量化,评估了早期脉络膜血流变化与一年后眼轴增长的关系,相关实验结果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Eye and Vision。
目的
该研究旨在探讨角膜塑形治疗后1个月脉络膜血管的早期变化及其与一年后眼轴增长的关系,以及这种脉络膜变化在预测角膜塑形治疗一年控制近视进展中的作用。
方法
该研究入组愿意使用角膜塑形术治疗的8-12岁儿童,每晚至少配戴角膜塑形镜8个小时。在治疗开始时,以及配戴后的第1天、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进行眼部检查,包括裸眼视力、角膜地形图、裂隙灯检查、眼轴测量及OCT/OCTA检查。
以黄斑区为中心,12mm长度进行18条径向扫描结构OCT,只有同时经过中心凹和视盘的扫描线会被用来分析脉络膜厚度和脉络膜血管分布。使用算法自动进行脉络膜边界分割和识别脉络膜血管,计算血管面积LA、基质区面积SA、总面积TCA、脉络膜血管指数CVI以及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
以黄斑区为中心,6mm X 6mm 的范围进行OCTA扫描,评估脉络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域CcFD。以中心凹为中心,直径为5mm的圆形区域计算CcFD%。
OCT及OCTA图像根据眼轴进行了缩放调整。
结果
该研究共入组的74名参与者,其中50名完成了随访。根据眼轴增长是否大于中位数0.16mm分为进展缓慢和进展快速两个亚组。所有个体眼轴平均增长0.19±0.17mm,进展缓慢亚组平均增长0.06±0.009mm,进展快速亚组平均增长0.32±0.12mm。进展缓慢的参与者年龄明显大于进展快的参与者。进展缓慢组的基线CVI明显高于进展快速组。在这两个亚组之间,其他眼部和脉络膜指标均没有明显差异。
基线特征表
治疗一个月后,中央角膜曲率明显增加,两个亚组之间无明显差异。脉络膜结构和血管系统也发生了显著改变,LA、SA、TCA、SFCT均有增加,且进展快速组比进展缓慢组变化更大。CVI和CcFD无明显变化。
基线LA、基线CVI以及LA、SA、TCA、SFCT的一月变化与一年后眼轴增长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矩阵进一步显示,除CVI外,基线LA、SA、TCA和SFCT之间高度相互相关。LA、TCA和SFCT的一月变化也有很高的相关性。
基线参数与眼轴增长的相关性
一个月脉络膜和角膜参数变化与眼轴增长的相关性
为了避免多重共线性,该研究构建了两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模型1包括基线CVI、基线LA、LA和SA一个月的变化,而模型2包括基线CVI、基线LA和SFCT的变化。两种模型都根据混杂因素进行了调整,即年龄和性别。结果显示,基线CVI、LA一个月变化和SFCT一个月变化与一年后AL增长独立相关。因此,这三个指标可能作为进一步预测分析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用上述三个标志物识别进展缓慢或进展快速的参与者,AUC分别达到了0.744、0.683和0.695。由于这三种模型在AUC中没有显著的差异,因此该研究将基线CVI与LA变化或SFCT变化相结合来构建预测模型。基线CVI与LA变化结合的模型AUC达到了0.829,IDI达到了8.7%。基线CVI与SFCT变化结合的模型AUC达到了0.846,IDI达到了10.2%。表明预测精度的提高。在两种模型中再添加年龄及性别因素,模型1的AUC达到了0.883,IDI达到了13.1%,模型2的AUC达到了0.872,IDI达到了10.2%。这两者的AUC和IDI无明显差异。考虑到SFCT的测量比LA相对容易,最后生成一个列线图,以预测角膜塑形治疗后一年眼轴进展缓慢的概率。
预测模型
结论
脉络膜血管系统与眼轴增长有关。角膜塑形治疗早在一个月就诱导脉络膜血管和脉络膜厚度增加。这种早期的变化可以作为长期近视控制能力的预测生物标志物。利用这些预测性生物标志物将有助于临床医生指导近视患者进行适当水平的护理,以控制其进展。这对近视控制的矫正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